“今年7月,习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这对我们档案工作者是个极大的鼓舞。”
黄九胜,江汉大学档案专业毕业,1990年入职武汉市人民检察院,2007年,荣获个人二等功,从检以来,多次获评省、市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市院机关优秀党员。2019年9月,时任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的她,经组织安排,到硚口区人民检察院下派锻炼,2021年获评硚口区人民检察院机关优秀党员。
走进硚口区检察院703办公室,一摞摞牛皮纸封面的档案整整齐齐的在桌面摞放着,隔着电脑屏幕尚未看到人,就听到键盘的敲击声和黄九胜与同事联络的通话声……这便是她从事档案工作的日常。
为党管档的前提是数据准、“存史”实
检察档案记载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记载着检察事业发展的历史。对于黄九胜来说,档案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存史”,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承担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为检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到硚口区院不久,适逢最高检开展诉讼档案归档专项清查工作。为在全市检察机关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尽最大可能将诉讼档案收集齐全,她按照最高检要求,以分时间、分人员、分案件类别“三分法”制定清查标准;将统一业务系统内受案数据提取方法、应归档数据统计标准、VLOOKUP统计公式、归档率的计算制成教学PPT供全市检察档案人员参考学习;赴重点基层院举办专题培训班进行现场教学;建立“提示-公布-督办”的常态化归档制度,将定期公布干警归档率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种种方法只有一个目的——数据准、“存史”实。
“归档率定期上网公布,既督促干警移交、也督促档案员归档,这种良性互动是促进档案工作常态化的有效方式”。黄九胜说到。
“非常感谢武汉市两级院领导和干警对归档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她说。归档率上网公布初期,硚口区院召开检察长办公会推动移交归档工作,要求院领导每个月归档率必须达到100%。领导的表率作用形成了良好的龙头效应,全院诉讼档案归档率持续稳步增长。对表中争议数据,承办人都会及时和她沟通,或是提供移交单据,或提交未归档原因说明。为方便一对一催交和沟通,黄九胜添加了全院所有检察官助理的微信。
下派两年间,硚口区院诉讼档案资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收集归档诉讼档案11155卷,其中补充归档1878卷。整理归档文书、照片、电子、实物档案2887件,科技、会计档案70卷。实现了应归尽归、应交尽交。
第一套检索工具是档案员的大脑
2021年,硚口区院面临档案目标管理省特级复查换证评审,黄九胜根据相关要求及时调整“三合一”制度,拟定各门类档案尤其是文书档案中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两类档案收集目录,督促责任部门按目录移交归档。所有门类档案,她均亲自分类、整理,一旦发现缺项便及时督促补交。
一次,档案复查换证评审组抽查时发现,她正一个人埋头认真给铺满桌面的文件编档号,惊讶问道:“这些档案都是你亲自整理的?”黄九胜也愣了:“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吗?”
或许是岁月厚爱,黄九胜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不少,在硚口区院,她对自己的定位也同年轻干警一样,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档案员。她认为,档案工作必须亲历亲为,掌握数据的主动权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各项信息、数据只有经手研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分析出针对档案管理切实可行的数据报告。
“这是档案员的基本素质,也是立身之本”,她说,“档案评审要求一个单位至少要有两套检索工具,而我认为,有一套检索工具始终在这两套之上,那就是档案员的大脑。归档数据只有在档案员的大脑中过一遍,形成初始记忆,才能真正在档案员的大脑中‘活’起来。”
信息化建设是唤醒沉睡档案的王子之吻
“档案是承载数据的各种信息载体的总称,档案工作不仅仅是保管和整理,最终要通过检索和利用,让数据为现实需要服务”。这是黄九胜对档案工作的定义。收集、整理和保管,只是妥善安放信息载体,而利用,才能赋予档案真正的价值。
她还记得,某监察部门办理多年前一起职务犯罪案件,需要查阅相关线索,通过档案系统却没检索到,对方失望而归。如果没有为利用者提供有效服务,她有一种职业挫败感。诉讼档案归档专项清查中她发现,2020年在线归档之前档案系统数据均为人工输入,少数数据因输入错误而和实体信息存在误差,致使检索不能。想到此,她的紧迫感油然而生,案卷检索项目必须进行校对勘误!她立即联系技术人员,设计出校对勘误的R语言公式,将2014年至今的诉讼档案归档数据全部校对完毕,同时采取人工抽查方式,持续校对2014年之前的诉讼档案数据。
“档案是沉静的,所承载的信息又是鲜活的,如果检索数据有误,档案将永远沉睡。档案信息化建设正是唤醒沉睡档案的王子之吻。”此次数据校对工作让她深深体会到,归档信息只有准确才能确保利用高效,而要确保归档信息准确,减少误差,必须改变归档数据二次输入方式,实行原始数据直接导入,实现档案管理由数字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早在2019年初,武汉市院和硚口区院即启动全国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归档模块的试点工作。武汉地区试点工作由黄九胜具体负责实施,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因“武汉模式”而推出的“模板功能”和“集中扫描功能”极大提高了归档效率。2021年,在线归档工作在全市检察系统全面铺开。“我们是铺路石、是探路人、更是先行者。”试点工作中,她和同事们不断收集各院档案员和检察官对归档模块的优化意见并及时向软件设计方技术人员反馈,尽最大努力提高检察官在线归档的效率。
档案墨香的一笔一划她携手他们一同书写
档案工作和科技发展的互动非常强烈,信息载体上,新媒体、自媒体、流媒体等新型档案层出不穷,归档方式上,单套制、双套制的激烈论辩不绝于耳。黄九胜认为,只有在喧嚣中保持平静,在争论中独立思考,才能坚守档案人员存史资政育人的初心。
档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也对档案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档案管理理论、基础业务技能、更要熟悉网络和计算机知识。为此,她将全市检察系统档案员的专业素质列入对基层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吸引更多专业化、现代化人才,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结构。目前,全市检察系统具有档案管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档案员有10人,占档案员总数一半以上。
对基层院刚入职的档案专业人员,她一般会采用传统“带徒弟”方式,在身边岗位轮训一段时间,手把手教授他们档案基础业务,“这样可以快速熟悉检察档案,”她说,“关键是培养他们的信心。”
一次,黄九胜在某区院调研时,得知一刚培训完回院的年轻档案员与业务部门就案卷归档问题产生分歧,“挺温柔的小姑娘,可能缺乏应对经验,因沟通问题委屈地哭了,我就开解她,作为档案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有执行制度的底气,但沟通方式,还是要温和的坚持!”
遇见志同道合者,人们总是不胜欢喜。黄九胜对武汉市检察机关年轻一代档案员的工作态度赞赏有加,她讲到,有的档案员发现数据与库存不对应时愿意采用笨办法,在库房逐件逐卷核实,有的档案员在进行数据迁移时,遇到数据报错,会静下心逐条排查......真实,是档案的立身之本;热爱,是档案的发展之源。她欣慰“后浪”的认真与激情,也期待着“后浪”为档案工作建设不断开辟新的时代。